Transaction

3f1795e66f4feec8450b0b9d5c7cfbec17b7fbc83f41c7351d3b67b1e56edc59
2023-03-08 00:32:53
0.00000360 BSV
(
0.00001444 BSV
-
0.00001084 BSV
)
100.1 sat/KB
1
131,103
3,594 B

3 Outputs

Total Output:
0.00001084 BSV
  • jmetaB035d39894daf3402702fd31ace664bbf483445236cef39a3650a3f40e1ccc3c0d0@06a86478447beb2e63ba266dc5b140085b7e94ca20a87d84f6bd0d6d13b7d7b0metaidSimpleMicroblog-035d39894daM? {"createTime":1678235525009,"content":"创业很难\n\n我是没有资格说这个话题的。我只是谈谈我了解的企业内部创业或者创新的一点看法。\n\n大概2014年左右,我当时所供职的集团提出了数字化战略,董事长总是对内对外的两手抓。\n\n董事长对外,主要还是战略收购为主的策略,这是他擅长的,他曾经关注过一些数字化的交易所平台,一些以数据为核心的软件系统,一些传感器为主的硬件设备。甚至接洽过一些pc硬件生产商。他还考虑过收购数字化咨询公司。他那时也接触AI类的公司,只是他觉得溢价过高,收购回来未必能更高价脱手。\n\n对内,他要求所有的下级公司必须触电,上网销售搞电商,要求每个业务板块和三级公司都要有数字化创新的想法和提案。\n\n我正好分管数字化创新的工作。\n\n我的观察,所有创新或者内部创业要有一年之死,二年之存,三年之痒的过程。\n\n第一年,绝大部分的创新概念都会死掉。各种不可行,或者条件不允许,或者太超前,根本走不下去。\n\n第二年,能撑到第二年的,基本上CEO就会要求这个项目能不能自我活下来,不指望投资回报,但期望你能自己养活自己,有人为你的数字化团队工资买单,场所啥的就还是由集团承担也没问题。\n\n第三年,如果这个项目不能维持平衡,就要开始考虑有没有别的输血进来,集团不可能无止境地投入资金和时间。所以第二年开始,对于特别好饿的苗子,我一般就会为帮助这些项目出去站台,找投资人推销,想办法把这些项目孵化成一个有人愿意投入的项目。如果找到外来投资,集团也会网开一面,将主要的核心技术人员予以股份,刺激他们继续贡献。\n\n基本上,通过三年轮回,100个能活1个就是万幸了。当然谁也不会提失败的99个。一般只会谈成功的那1个。\n\n这些创新的项目最后结果,最终是两个,一个是这个项目化为了集团的一个数字平台,成为一个业务应用系统,一般是第二年能够自我生存下来的项目。另外一个就是走出去了,找到投资,但因为盈利模式还没有最终找到,只是比较创新,进入新投资人眼里后,就要面临下一轮的三年之痒的轮回。\n\n后来我和不少企业CIO/CTO交流,如银行,地产物业等,他们面对数字板块独立或者科技创新的挑战,同样是这样类似的三年之考,第一年可以忽悠董事长赞助亿笔启动资金活上一年,第二年就要面对ceo的自我生存的考试,活不下去就要关门,第三年就要面对有新的外来输血继续活,或者被招安成为一个内部系统。\n\n这就是我看到的一个大集团的数字化创新的一些事情。\n\n我想冯总他们这些创业者面对的生存问题笔这些内部创新要难得多,活下去的压力更难以想象。\n\n\n","contentType":"text/plain","quoteTx":"","attachments":[],"mention":[]}00.0.9application/jsonUTF-8
    https://whatsonchain.com/tx/3f1795e66f4feec8450b0b9d5c7cfbec17b7fbc83f41c7351d3b67b1e56edc59
  • jshowBuzzhttps://www.showbuzz.appweb
    https://whatsonchain.com/tx/3f1795e66f4feec8450b0b9d5c7cfbec17b7fbc83f41c7351d3b67b1e56edc59